我很焦虑(吴国用贾胡适)最新完本小说_完结的热门小说我很焦虑吴国用贾胡适 - 站安小说 我很焦虑(吴国用贾胡适)最新完本小说_完结的热门小说我很焦虑吴国用贾胡适 我很焦虑(吴国用贾胡适)最新完本小说_完结的热门小说我很焦虑吴国用贾胡适

站安小说

我很焦虑(吴国用贾胡适)最新完本小说_完结的热门小说我很焦虑吴国用贾胡适

热门小说《我很焦虑》近期在网络上掀起一阵追捧热潮,很多网友沉浸在主人公吴国用贾胡适演绎的精彩剧情中,作者是享誉全网的大神“修脚刀”,喜欢都市小说文的网友闭眼入:认真讲述了教育培训行业的起起落落,并以行业中最有代表意义的公司为例,深度剖析了行业、企业、人物三者之间的关系,以此献给那些行业从业者或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人士,对那些想从企业管理的人们也是一本很好的启示录。...

我很焦虑

我很焦虑 阅读精彩章节

2014年,中强公司在营业收入方面全面领先华枢公司,这对华枢公司而言,这是一个灾难性的消息,这十年间,从遥遥领先到微弱领先,直到落后。就在这一年,华枢的员工开始出现大规模的离职现象。公开数据表明,2014年华枢公司挂牌新三板之后,董高监名单中,有10人出现职务变动,而在2015年,核心层中21人出现职务变动,其中核心职位除了董事长不变以外,其余全部更换,原有的一批高管退出历史舞台,蔡津隆、于宏哲、万缘权、张写云、黄旋、丁垭等等一众老高管,公司只有由两名联席总裁负责,这两名联席总裁为李凭有和章世有,其他人都靠边站了,此时的吴镇稿与老板开始筹备投资事项,离开了主营业务。

华枢高管离职的原因比较复杂,有一部分可能是在华枢挂牌新三板后,股票套现财务自由,继续奋斗的动力不强,比如转行做投资了;还有一部分是被排挤而走出的,还有一部分是被认为能力不足而被离开,其实原因就是一个,累了。

虽然说,2014年华枢公司在数据上落后了中强,但实际上,真正的落后要往前推几年,2008年金融危机后,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骤增,2009年,公考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0万,此后一路上涨,到2014年报名人数达152万人。可以说公考培训行业,一片欣欣向荣,势头发展迅猛,可以说,大风来了,就看谁还比猪笨了。

2009年,华枢获得了达晨的数千万元投资,公司估值接近数个亿元。公司的价值第一次被估算出来了,大家仿佛看到了未来的财富就在眼前晃动着,豪车、豪宅等等都在招着手,似乎在说,来啊来啊。

此时的华枢公司上下同心、气势正旺,员工们充满了斗志,2009年的业绩直接翻了三倍。因为,在2006年,大东方成功在美国上市,迅速激发了资本对知识贩卖行业的关注,此后两年内5家教育公司成功在美国上市,IDG、狗虎基金、启名创投、软银SAIF等投资机构获利颇丰。而大晨此时下重注华枢公司,虽说是他们自己想急于找到投资机会,但也给了行业一个暗示,公考行业大有可为,而行业第一的华枢显然是个好标的,借着2009年创业板开闸的东风,绝对有利可图。对于华枢,有资本加持,大干快上,可以快速和同行对手拉开差距。

但是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当华枢公司的发展重心转向上市后,公司经营策略发生了重大转变。

2009年,中强也在酝酿着巨变。中强从2005年开始全国化的尝试,通过代理的方式,与30余家地方性培训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,代理负责招生,中强出老师上课,利润分成。代理在当地都是具备资源的,有渠道,有关系,在业务拓展初期,招生更快,比中强自己去外地从0开始容易得多,中强也借此在同行业中率先完成了全国市场布局。这也是知识贩卖行业的一个通行做法。

但随着代理模式的发展,其缺陷开始暴露,代理商很多无法实现中强对学员的承诺,有些能力不行,有些宣传有偏差,更重要的是代理不愿意拿出利润做长期投资,比如增加教室、换新硬件、扩大宣传,更愿意把现金揣兜里,这样在当地就做不大,更重要的是,中强的品牌形受到了严重损害。

2009年,李勇鑫把各地分校的代理邀请到北京,宣布要将所有的代理全部改直营分校。当然,在执行过程中,避免不了产生各种纠纷,但是中强公司克服了巨大的阻力,并在2年内完成所有分校的直营化管理,创下了行业先例。

紧接着,从2012年开始,中强在全国300家直营分校推行“标准化”建设,又经过两年,中强的标准化体系在全国落实。从此,中强开始了真正的奔跑,进而迅速超越华枢公司。

这种管理的升级给中强带了脱胎换骨的变化,整个公司像一台机器,高效而稳定,核心管理团队也极其稳定,这与华枢公司有着巨大的差异。而华枢公司那种诸侯分封制的弊端也开始显现出了,极大地降低了公司整体协调性,甚至总部推出的项目,分校拒不推广,内耗成了主题。

另一面,上市动作并没有给华枢带来迅速发展,相反的是带来了噩梦。

从2009年起,十年内7次冲击,至今无果。一个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坑,几乎被华枢踩了个遍。公开资料记录这七次波折。

第一次,赶上创业板IPO暂停。2012年10月,证监会发审委最后一次审理IPO申请后,创业板IPO被暂停,直到2014年1月重新开启。

第二次,挂牌新三板。创业板暂停后,华枢转向了当时正兴起的新三板,2014年7月华枢成功挂牌。但华枢“身在曹营心在汉” ,一直努力转向主板。

第三次,借壳公司被暂停上市。2015年4,华枢想借壳*ST新都上市,结果5月,新都酒店被暂停上市,借壳事宜被迫停止,新都酒店也在2017年退市。

第四次,借壳条件没谈好。2016年12月,华枢教育欲借壳扬子新材,资产重组筹备半年后,因华枢的股东无法就销售业绩赔偿事项达成协议,该方案于2017年5月草草收场。

第五次,排队太久换上市地点。2017年6月,华枢向北京证监局递交材料,两次借壳不成,排队IPO时间又太长,加上当时辅导券商招商证券多个IPO项目被否,华枢转向港股。

第六次,业绩下滑撤回申请。2018年3月,华枢提交了港股IPO申请,并从新三板摘牌,结果上市之即,2019年5月撤回了材料。

第七次,仍在等待中。2019年创业板“借壳”政策松绑,9月山鼎设计公告华枢以7.5亿元获山鼎设计30%控股权,但至今离最终的“更名易主”,还差一步。

频繁的申报、借壳、挂牌、退市,将管理层的大部分精力耗尽,当然,也耗尽了管理层,大批管理层在此期间离职出走,业务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。

为了上市的财务报表好看,华枢需要控制成本。2013年,华枢的净利润早已过亿元,净利润率两位数%,此时中强的净利润才不到不到一个亿,净利润率个位数。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几年,中强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直营化和标准化的全国扩张中,华枢却主动放慢了脚步,这也直接导致了后来华枢被反超。

公考培训的特点是,报考的人数相对中小学要少得多,一个分校就可以覆盖一个城市的市场需求,所以行业龙头能做到市场集中度的提升,迅速占领市场的唯一措施就是全国开分校。据公开的数据表明,到2015年,华枢在全国的直营学校206家,而中强的直营学校数量达到399家,接近华枢的2倍。显然,不在一个级别上。

同时,全国布点的先发优势在后期逐渐显现。早期开分校,只靠公务员培训难以盈利,但考公务员和考事业单位、教师、研究生的几乎是一个群体,以公务员培训为基础的多品类扩张,成为了增长利器。但新的竞争对手此时再进入市场,需要重复中强的过程,忍受短期的亏损,已经难以抗衡。

当然,如果把华枢的败落的原因都归罪上市这一策略,是缺少足够思考的,更多的内因更是需要反思的。

第一项就是老板过早地下放了经营权,从2010年老板开始报长江商学院开始,他就对公司的一些重要的细节不再关注,不知道是不是商学院这么教他的,商学院总是描述了如何做一个好老板,但从没教一个人如何做好老板的课程,因为,他们也不太会。

益订鸿从2012年开始,对公司的一些具体的工作就不关注了,高管会上也总是战略战略的谈论,极少地讲业务了,但是,另一侧的中强公司的老板还在为出版的图书封面召开会议,区别开始显现了,虽然我们无法评价他们行为的正确与否,但是,结果还是可以参照的。特别是章世友当政的那几年,他几乎停了所有的新项目,虽然保证了利润,但却少了更多的增长点,另外,高管团队也是大量地出走,这是极不正常的,而中强公司就很少有这种事情发生。

在公司体制没有成熟前,老板离开一线是危险的,就跟孩子一样,青春期的时候父母不去适当引导,问题少年就会很多。

第二条要反思的是高管斗气产生的内耗,这事要退回到2010年,当时的人力老大被撤换,换上了一个从地产公司投来的人力,从此公司管理层开始了公开站队,据传,当时这个人力简历是投到了子公司网校的,没被看上,但是,想让人力老大下台人太多,于是这份简历便被放在了老板桌子上,在老板指定人吴镇稿的操盘下,这份简历的主人便“被空降”到了公司,其后的发生的一切跟这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。虽然不到一年之后,该人被请出了公司,但是,他留下了一条看不见的规则,就是跟某些人搞好关系就能得到好处,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,风气由此开始慢慢变差了。

据当年受害者回忆,周六被通知加班,结果一整天也没有任何工作被安排,事后才得知,原来被叫来的原因是某位领导要来公司一下,好让他看一下。耍弄权术如此,这在此前的华枢公司是不可想象的,要知道这名受害者也是公司核心的干部,能耍弄此人的人,一定是想的是更大的利益。

而人力体系也开始产生了混乱,前任留下的东西有人在坚守,也有人放弃了,而新招来的人力老总刚并不喜欢干人力本身的事,他只想着站队和哄老板开心,由此也带动了其他人站队哄老板,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,谁也关不上,后来,聂树舫还曾在公开场合大骂此人,然而,恶因已经种下。

第三便是激励政策发生重大变化,华枢公司一直是有大碗喝酒和大块吃肉的习惯的,苦的时候全力以赴,分钱的时候,也真是舍得给,这是一个良好的传统,也是致胜的法宝,但是在2010年,这个法宝便被一些聪明人给扔了。时隔多年之后才被重新捡起。

据说,在2008年开始薪酬大改革,大量的人被加薪,有些分校的负责人甚至加了四倍之多,从增加的幅度来看,在当时的所有企业当中,这了是极度领先的,此后,便迎来的业绩的培增,在2009年末,奖金发下来之后,大量的人买了车,有的换房,当然,这并不是乱发钱,是在完成任务的前提之下发的,从总部到分校,一片繁荣。但是,大聪明出场了,他认为公司发多了,超出了这些人的预期,少发点钱也应该是可以的,于是方案来了,收入封顶,就是所有人的收入的上限给封顶了,在可见的范围内,大家的热情被波了冷水,于是第二年,公司业绩不再翻倍了。控制人力成本的策略是对的,但不能如此粗陋地就开干。

当我们能把人生一眼能看到头的时候,我们难免会躺平,我们如此,何况员工,显然,那一年业绩不好的原因是公司激励政策出现了问题。

此后的日子,公司还多次推出荒唐的激励政策,比如中间加任务的,中间减钱的,还有在计算时少算的,如此种种,让公司干部们对公司产生的极大地不信任,认为年初签的协议可以不执行,有些甚至还通过站队来解决,干活的并不一定有拿到钱,通过跑关系常常可以。

其实,管理的要义就是降本增效,但是,前提是科学管理,科学管理的在分封制面前,往往不值一提,公司激励政策的频繁变化,造成了诸侯们心烦气乱,公司业绩可想而知。不知道一直讲究诚信为根的华枢公司老板面对此事,心中是如何感想的。

最后一个大项便是频繁折腾管理层,前后十年间,整体上换了三代人,早期的创业元老退下,第二代引进的那一批清北高材生也只在3-5年内更换完,第三代人也仅干了两年左右便全体退场。

这三代人从年纪上看,还都很年轻,并没有到了落后的程度;从能力上看,也并没有落后,他们当中有好些人离职后混的都不错,这些人还组一个群,他们在群里经常前尘往事,经常被回顾。

对于一个公司而言,频繁的更换管理层,伤害是致命的,刚磨合好,就拆伙,这造成了管理层缺少前瞻性,他们只顾当下饭碗。

当然,频繁地换管理层,也不是不可以,因为在历史上,也曾出现过这种情况,比如,唐明皇,早期数次更换宰相,每次更换,国家便大发展一次,根本原因是唐明皇是早期的唐明皇,而不是后期的唐明皇。

而在另一边,中强公司的管理层稳如老狗,很少听说过大量更换管理层的现象,当然,这也是跟他们是家族企业有关。这个话题以后再说吧。

据公开数据表明,2014年,中强的收入首次超过华枢,达到20.8亿元,2017年,中强的净利润再次超越华枢,达到5.2亿元。2013-2017的四年间,中强的收入和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47%、81%,而华枢相应的增速只有23%、34%,不到中强的一半。

2003-2013年,华枢引领行业,2014年之后,中强逐渐成为行业龙头,差距在进一步拉大。

2015年,已经确立领先优势的中强,也开始筹备上市,华泰证券主导,国资背景的航天产业基金入股。

2018年,中强一举借壳亚下汽车成功上市,市值近期突破1400亿元,成为教育行业第二大公司,已经超越大东方。

而华枢公司进一步坠落。

小说《我很焦虑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继续阅读